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7-06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 黄一玲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城市作为大量人口的聚集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夺取抗击疫情最终胜利的关键阵地。由此进一步凸显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建设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有效推进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应重点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法治化、合作协同化、精细化、科学智能化以及防控常态化。

  加快城市公共卫生法治化进程。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加快构建城市现代公共卫生体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卫生公共治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依法治理理念。在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之下,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法报告流程等,确保城市公共卫生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法治化程度。

  开展城市公共卫生多元合作协同化治理。在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过程中应吸纳多方治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和市民各方主体作用和治理积极性,落实群防群治,推进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推广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建立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多元合作协同治理体系。包括健全基层社区卫生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建立不同城市之间的卫生安全信息、科技共享机制,同时构建公共卫生产品多方合作供应机制等。

  推动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走向精细化。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级政府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类型企业推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举措,这些举措取得的效果表明,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应精准定位,了解和掌握不同城市、不同社区、不同群体的实际卫生需求,建立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卫生治理目标,而非一刀切式、平均化的统一目标,应结合不同城市的实际,针对政府工作人员、公共服务部门从业人员、生产人员、服务人员、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特点制定多样化的卫生治理要求,并根据不同的治理目标采用不同的治理策略。

  加快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科学智能化。城市治理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众多城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起信息平台,有的城市通过AI计算每两分钟完成一次全区域扫描,精准研判不同区域疫情风险;有的城市搭建起企业复工复产供需对接云平台、从业人员健康码系统,迅速实现分区复工复产。通过数据“画像”,找准防疫风险、产业需求;通过计算“方案”,更快找到最佳路径、最优办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战“疫”提升效率带来了可能。这也表明,积极提升城市卫生医疗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将城市公共卫生治理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已成为提高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绩效和“健康中国”数字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基于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科学智能化,除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接下来,一方面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公共卫生治理专业人才,发展疫苗研制、病毒检测等卫生技术,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科研项目的培育和投入;另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发展所需,面向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常态化的公共卫生治理研究项目,开展公共卫生安全通识教育,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教作用,强化卫生科普推广,防止“信息疫情”和恐慌心理、行为。

  构建常态化城市公共卫生危机防控体系,大力提升城市公共卫生危机应急能力。根据现有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较大突发卫生事件通常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相关政府部门应树立风险责任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辩证地认识并分析各种潜在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建立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完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实验室、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区在内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常态化监管体系;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防止卫生安全风险的演化与转移,既不放过大概率卫生事件,也不能忽视小概率的卫生安全风险应对。针对突发卫生危机时可能出现的卫生物资紧缺,为确保医护资源的充足,还应构建城市卫生防护用品的战略储备体系,以及健全不同城市之间的疫情联防联控体系,强化不同城市之间的公共卫生治理合作。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