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杨伟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 53岁,这位飞机总设计师的成长和一个大国的“起飞”融为一体——他的人生轨迹,已经和歼-10飞机、歼-10系列改进型飞机、“枭龙”飞机以及中国某新型战机紧密相连。 “中国航空不仅有聚焦全球关注的新型战机,还将凭借自主创新在全球航空装备竞争格局中探索出‘弯道超车’的‘中国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某新型战机总设计师杨伟,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激情表示。 自主创新让航空新装备不断出现 “航空装备发展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中国航空人将凭借自主创新让新装备不只有某个机型的‘惊鸿一瞥’,而是全面、系列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杨伟在两会上说。 他说,“中国的航空新装备会不断出现,包括歼-10系列、“枭龙”系列以及更多的新型号飞机。在不断拓展已有型号的系列化发展的同时,我们还会探索更新的型号,这是航空人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责使命。” “中国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航空新装备的发展,印证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如上判断。 在去年11月举办的2016中国珠海航展上,从全面公开亮相的“20系列”到大飞机家族的重磅成员,从高端无人机到航空武器装备,从军用飞机到民用飞机——中国航空工业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脉络日渐清晰的中国高端航空装备谱系。 在杨伟看来,中国航空工业已取得了两个飞跃——一是产品的飞跃,二是研发、制造、保障体系的飞跃。“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必须正视的是,我们与世界最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一个国家航空装备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是依赖于单一产品,而是要依靠整个工业的发展和航空产品家族,也就是系列产品的井喷式发展。“中国智慧不仅要服务中国装备进步,还可以通过中外联合研制、军贸等方式发挥作用。”杨伟说。 以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为例,杨伟说:“‘枭龙’就是个载体,我们会根据合作方的需求进行研发,根据拓展国家的需求进行持续调整。‘枭龙’做得越好,越能提升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影响力,而中国航空工业的名片对枭龙也有促进。” 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过程 作为高技术产业,航空与国家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工业基础等紧密相连。杨伟表示,如今,中国已经跻身全球包括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在内的四大航空体,但要实现全面比肩乃至赶超,仍有差距。 杨伟认为,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是“大体比肩”。他说:“别人的东西已经搞了十几年,我们的产品刚刚出来,还是要正视差距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已经取得的进步,以及在某些方面的赶超,这样将更有发展的动力。” 对于更远未来的航空装备发展,有人希望什么都比现在好——飞的要比现在快、要比现在远、比现在高,什么酷炫“超能力”都有。 “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产品?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取舍,没有取舍的产品不是一个好产品。你有针对性的目标,比如,依据未来战争的特点要突出一些东西、舍掉一些东西,这是必须的。”杨伟说,作为航空装备的设计者,就是要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与技术可行性上不断探索与取舍。 探索未来天空需要中国方向 中国航空业历经超过六十年、几代人不懈努力,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比肩前行。“现在到了今天这个点上,往前走比以往更难,难就难在你的方向性,我们就是这种方向性的探索者。”杨伟说。 “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对手根据我们的装备来调整他们装备的发展目标,而不是我们根据别人的装备来调整我们的发展目标。如果那一天到来,就更值得自豪了。”杨伟说,中国航空人要想成为天空规则的制定者,唯有凭借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目前,中国在航空等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面临的发展难度比以往更大。现在面对未来的发展,中国航空人不仅要自己探索方向,还要探索产品定位和新的手段。“这些对未来探索的源头不再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而是要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如果将以往中国航空业追赶先进目标比作在山路上沿着崎岖小道往前跑。今天和未来的中国航空人就如同身处森林之中,要探索出路。”杨伟说,只有成为规则制定者,才能掌握话语权。 在他看来,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探索依赖的技术将更加需要创新。“更加偏科学一点,更加原始一些或者更加基础一些,更加依赖于科学上的突破,更加依赖于原始的创新。” “只要探索,就有失败,就有往复。我觉得现在往前走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但是只有自主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杨伟说,探索和挑战未知的过程更有价值,也更有乐趣。 航空装备事业是一项“低调的大事业”,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先进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航空人。杨伟说:“中国航空的井喷式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责任编辑:王蔚) |